6月27日,我校“先鋒新生代 青春心向黨”實踐團隊踏著磅礴大雨走進肥西縣肥光社區(qū),與張惠民、王玉明、陸應(yīng)柏三位老黨員展開跨越半世紀的青春對話,在紅色精神傳承中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實踐課。
志愿微光匯聚社區(qū)暖流
周五的社區(qū)小木屋里,磨刀師傅砂輪上飛濺的火星、理發(fā)師手中輕舞的推剪、縫紉阿姨穿行的銀針,勾勒出“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”的志愿圖景。78歲的張惠民、67歲的王玉明不僅是老黨員,也是退役軍人,還有72歲的陸應(yīng)柏,他們都是社區(qū)的志愿者骨干。張惠民在2008年就加入了肥光社區(qū)便民服務(wù)隊,他說:“退休了思想不能退,余年雖不多但更珍貴!”“志愿服務(wù)需要發(fā)揚螺絲釘精神,久久為功”。實踐團隊也和他們一起參與了這些便民服務(wù),深切體會到為民服務(wù)的初心,正蘊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(jié)里。

勛章背后的赤子之心
“雖然沒留下合影,但握過毛主席的手,這份光榮夠我記一輩子!”張惠民提起1967年8月31日那天眼中依然閃著光,作為安徽代表進京受到了接待,也讓他倍感黨員身上的初心和使命。三位平均黨齡超40年的老黨員,用樸實話語重現(xiàn)崢嶸歲月:張惠民在邊防哨所零下30度的堅守,王玉明參加抗洪搶險時三天三夜不眠不休,陸應(yīng)柏扎根基層調(diào)解鄰里矛盾的點點滴滴。“當兵苦,但心里踏實!”“說到做到,不放空炮”……三位老黨員的肺腑之言引發(fā)青年學子強烈共鳴。泛黃的軍功章、鮮紅的黨員證,無聲訴說著“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”的錚錚誓言。


琴韻弦歌傳遞精神火炬
在社區(qū)舞蹈室,王玉明爺爺?shù)暮J絲《映山紅》與陸應(yīng)柏爺爺?shù)亩赌夏酁场方豢椈仨憽A钊梭@嘆的是,這些技藝全是老黨員們自學而成。“活到老學到老,黨員更要帶頭進步!”王爺爺?shù)脑挵殡S琴聲浸潤心田。當實踐團隊的志愿者送上在紅色主題展板前拍攝的裝裱合影時,三位老人撫摸著相框笑靨如花:“看到你們,就看見祖國的未來!”

青春誓言回應(yīng)時代召喚
“他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,我們要用奮斗去守護!”旅游管理專業(yè)的共青團員李若彤在實踐日志中鄭重寫道,要將老黨員“不怕苦、敢擔當”的精神化作前行的燈塔,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(fù)興的偉業(yè)。

此次跨越代際的對話,既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接力,更奏響了新時代“強國有我”的青春和弦。肥光社區(qū)的負責人敖洪表示:“這樣的實踐活動讓紅色教育真正活起來、火起來!歡迎合職的學子們常來。”(供稿:馬克思主義學院 金玲 萬瑞 初審:王文飛 胡心紅)